大学生入学工具(大学生入学装备)
又是一年开学季,兰州各大高校陆续迎来了第一批“00后”新生。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00后”大学新生的开学装备不再是被褥、脸盆、暖水瓶,电脑、手机、平板、蓝牙耳机基本上成了“标配”。这些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
70年代:背着被褥上大学
“我上大学那会,行李比较简单,被褥、脸盆、暖水瓶等日用品就是踏入校门的基本标配。”平凉市的柳文举回忆说,1979年他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喜讯传来,家人就开始为他上学做准备。母亲把家里最好的被褥拆洗了一遍让他上学用,还给他做了一双新布鞋。父亲则拿出养家本领,做了个小木箱让他装行李。小弟还亲手为他雕刻了个木头人,虽然不是很精致,但柳文举却把它视为宝贝,一直带在身边。
柳文举在乡亲们的欢送声中,一个人踏上大学之旅。到校后,他看到同学们带的行李基本差不多,有些同学带的陶瓷缸表面的一层漆几乎都掉光了。也有个别家境较好的学生戴着手表,这是当时最为奢侈的装备。
50后的邱雪霞是兰州永登人。1978年她被南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录取。由于路途太远,加上年龄小,开学时父亲陪同她一起到学校报到。
当年的入学装备,邱雪霞记忆犹新,只带了被褥、碗筷和换洗的衣服,衣服上好像还有补丁,连袜子都没有。“家庭条件好点的女生还带了雪花膏,当时把我羡慕着。”邱雪霞说。
80年代:双卡录音机成时尚
60后的曹兴汉老家在正宁县宫河镇佐城村。回忆起大学生活,他感慨不已。
1986年,曹兴汉如愿被陇东中医学校录取。那时候,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好工作、好前途。
“那时候生活极其简朴,粮票、干馍、衣服和日用品便是我们踏入校门的基本装备。也没有手表,最时尚的是敦煌学生带过来的双卡录音机。”曹兴汉回忆说,当时正值土地承包初期,多数人的日子过得都很拮据,往往节衣缩食,农村孩子上大学还得购买粮票。一直让他难以忘却的,是离家时母亲塞给他的灰色布袋子,里面装着几个热乎乎的鸡蛋,路上尽管很饿,但他都舍不得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上大学的装备也一年比一年好。1988年考入北京一所中专学校的魏建强告诉记者,他上大学时,除了必须的行李,还带了一台收音机。当时收音机不是什么稀罕物,一个班至少有两三台。
90年代:BP机是身份的象征
进入90年代,大学生入学的行囊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平凉的李亚军是1997年考入天水师范的。“当时已不用带被褥、暖水瓶,学校统一配发,只带上生活必需品就可以。家庭条件好些的学生还买了磁带单放机,主要用于学习外语。”李亚军告诉记者,他们家人口多,生活不富裕,开学前,父母把家里的奶羊卖了,到镇上给他买了新衣、新鞋、毛巾、牙刷、饭盒等生活必备品,最后还购置了一个灰色的皮箱。“开学时拉着皮箱去报道,感到特别自豪。”
就职于青海一所普通高校的白晓荣副教授是临夏人,1999年考入西北民族大学。入学时被褥、衣服、日用品等生活必备品都是自带,当时同学带的最好的东西是索爱随身听,大二时她也添置了一个。她印象最深的是有同学腰间别了BP机。在通讯设备匮乏的时代,BP机可是个新鲜玩意,也是身份的象征,当时拥有一部BP机就感觉很前卫。而她毕业时,校园里已有同学使用大哥大。
2000年后:手机、电脑、耳机必不可少
9月2日,西北师大2018级新生开始报到。自江西抚州的“00后”吴娟是其中的一员。
“来校时除了随身物品,就是手机、耳机和笔记本电脑,另加一张银行卡。”吴娟说。当天办完入学手续后,吴娟和同学来到学校附近的超市,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置办全了。
“以前没来过甘肃,听说这里空气很干燥,还准备了补水喷雾、防晒霜等护肤品。来之后才感受到兰州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 吴娟的室友赵玉梅接着说,初中时她就开始使用手机,家里也有电脑,上大学前电脑和手机都是重新购置的,两件下来总共8000多元。
“00后”大学生的装备,也勾起了王丽娜的回忆。
2002年,王丽娜考入西北师大知行学院。来校时行李箱里除了几本世界名著外,都是她为室友带的家乡特产。“刚来时,我没有任何电子产品,6个室友中只有一个同学有通讯工具——小灵通。大三时随着手机的普及,为找工作我买了一部诺基亚翻盖手机。” 王丽娜说。
金昌的赵玥告诉记者,她于2008年考入湖北师范大学,当时手机、MP3 、MP4是学生的基本装备,“当时最流行的是MP4,可我买不起。除了基本必备品,我特意带了一条厚毛毯,去了才知道根本用不上。湖北热的时候太热,毛毯太厚用不上,冷时又太冷,盖上不管用。” 赵玥感叹,社会发展这么快,生活越来越好,她一定要珍惜每一天,努力工作,好好生活。
主办:甘肃经济网
编审:即 可
责编:庄俊康
编辑:于 娟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