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七杀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seven killings
这是《七杀简史》腰封上的一句话,乍一看,应该是挺文艺的一本书。然而事实上,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这种论调是大相径庭的。
静读君可以保证,读《七杀简史》绝对是感官上的一次爆炸。这种感官上的冲击不同于影视作品。其间的文字充满了一种视觉、饥渴的韵律。
时代周刊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
沸腾、滚烫、暴烈、刺激,在任何意义上都堪称伟大。而《卫报》则将其定义为「一部探索暴力美学的小说」。
《纽约时报》首席书评家谷美智子这样评价:
《七杀简史》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史诗性的,它扫除一切、神话一般、丰富、庞大、令人眼花缭乱、繁复无比。它粗犷、浓密、暴烈、滚烫、充满黑色幽默、令人振奋、令人精疲力竭——它是极致野心和惊人天赋的证明。以上的评价是含蓄的,再来看布克奖评委会主席的评价,静读君觉得,这才是比较实诚的评价。
——「非常暴力,粗话连篇……有些内容可能不适合一部分读者,我母亲估计看了前面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困惑——这样重口味的作品,搁在我们大天朝应该是禁书了吧?不是禁书,最起码也应该是阉割版吧?
不、不、不,静读君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你:
中文版《七杀简史》未作任何删节!
所以,请放心的食用这部黄暴的未删减小说——《七杀简史》。
但,静读君推荐给你这部小说,原因可不止「未删减」和「黄暴」!
1.文学史上的新物种
自2014年《七杀简史》横空出世,一年内就狂揽世界文坛32项小说大奖。其中最典型的要数2015年的布克奖。
如果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对一位作家的最高肯定,那布克奖就是世界文坛对一部作品能给予的最高荣誉。布克奖自1969年设立到2014年,在这45年内,24次颁给了英国作品、6次爱尔兰作品、5次澳大利亚作品、3次加拿大作品……
而这些作品一定意义上,是属于文坛中的主流作品,也即符合大众三观和认知的作品。直到2015年,马龙·詹姆斯凭借《七杀简史》终结了这一「毫无波澜」的局面。
《七杀简史》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胜利是一种对于主流和传统的挑战,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文坛「毫无波澜」现状的革新。
这是「非主流」文学的逆袭,与文学史上的波澜不惊的好作品相比,自然是「文学上的新物种」。
2.写作手法新
除了坚持与「主流文学」背道而行,在写作手法上,《七杀简史》更是令人咋舌。
整本书由76个角色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相当于一部「想象口述史」,给人强烈的代入感,更不缺真实感。
这种写作手法是前所未见的。正如布克奖的颁奖词:
《七杀简史》中有若干种声音,来自超过75 个角色,从牙买加街头俚语到《圣经》般庄严的语调。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一大乐趣就是,你翻页时根本不知道下一个叙述者是谁。
3.叙述内容新
如果非要与一位著名的作家做类比,静读君能想到的,就是写出《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将遥远的南美呈现给我们,而马龙·詹姆斯则是将20世纪70年代的牙买加带入到我们的视线。
这是七次杀戮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罪恶、暴力、秘密的编年史。
牙买加,1976 年12 月3 日,大选在即。
七名枪手闯入国民级雷鬼歌手鲍勃·马利的家中疯狂扫射——歌手原定于两天后举办一场和平演唱会。歌手逃过一劫,但身受重伤,枪手则全部逃逸。
△鲍勃·马利,1945—1981
这一扑朔迷离的真实事件,将通过76个虚构角色之口重现。贫民窟的孩子、毒贩、枪手、《滚石》杂志记者、妓女、黑帮老大、中情局特工,甚至鬼魂…开始诉说。
△1976年12月3日,鲍勃·马利在金斯敦家中遭到枪击
整个故事跨度长达30年,以真实的犯罪事件作为线索,带出了一部长达700多页的编年史。
最后,静读君想说,这部神作是绝不会被类似异类、重口味这样的标签限制住的。
《七杀简史》也绝不只是一部简单的犯罪小说。历史、政治、战争、种族;家族、友谊、爱情、性;音乐、艺术、幽默、哲学……这部作品有着层次丰富的元素。
从牙买加街头粗口,到《圣经》般庄严的语调;从呓语般的独白到狂放的自由诗;从黑色幽默到悲恸挽歌。一部包罗万象的惊人巨著。
在如此野性的力量面前,你只会感到自己的无力,还有那种深入灵魂的只是活着的感觉……
这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
因为——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