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的毁灭,或许是因赵括自以为是的\"用兵之道\"赵括精通兵法,能说会道,经常空谈军事,对于各种用兵之道信手拈来,连他父亲也自叹不如。但是身边的人和他理论总是说不过他,于是赵括就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不免骄傲起来,但是父亲赵奢却为他担心起来:如果赵
赵国的毁灭,或许是因赵括自以为是的"用兵之道"
赵括精通兵法,能说会道,经常空谈军事,对于各种用兵之道信手拈来,连他父亲也自叹不如。
但是身边的人和他理论总是说不过他,于是赵括就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不免骄傲起来,但是父亲赵奢却为他担心起来:如果赵国任用他去打仗,那么一定会出事。赵国将会遭受挫败。很快,赵括的熟读兵书、善于打仗的美名就传出去了。赵王派他顶替廉颇出战,他一上战场就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兵书上的理论来与敌军展开交锋。可出人意料的是,赵括带领的军队不幸中了敌军的埋伏,四十万人全部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赵奢虽然在嘴上说不过自己的儿子,但是对其的本事还是了解的,于是在临终的时候给赵王上疏,说自己的儿子只会夸夸其谈,并没有什么本事,以后也千万不能重用他,否则赵国必败。
不过在秦国的离间计之下,赵王已经乱了分寸,把赵奢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于是就让赵括来取代了廉颇,从而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也因此而亡国。不过令人非常奇怪的是,秦军大获全胜之后,主将白起却说出:秦军此战损伤过半,用这个借口来肯定赵括的才能。
赵括特别肯定自己,古人呢最重名气,而且长平一战耗尽了赵国的国力,可以说是秦王扫六合的决定性前提。白起在那个时候已经是成名已久的老将,如果他说赵括是他纸上谈兵的笨蛋,那么自己的晚年辉煌肯定不完美;所以他肯定了赵括的才能,也是间接的说明自己领导有方,用兵如神;
赵括除了骄傲,弥漫在赵国的一种心态也是断送赵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心态就是侥幸。他们侥幸的认为可以战胜秦国,侥幸的认为武安君白起不会出战,现在看来这种侥幸是多么愚蠢?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战争初期廉颇与秦军僵持两年,导致赵国国内已经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
同时将本来善于野战的赵军用于防守战,让秦军顺利包抄赵国后方,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动权,同时由于赵国外交上的失败,导致赵国陷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死地,最终导致失去了扭转赵国命运的机会。如果上战场的还是廉颇,结局会不会又是另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