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邦训工作室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正文:世界上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全球财富的76%,而最贫穷的一半人只有全球财富的2%——这是巴黎经济学院下属“世界不平等实验室(World
*曹邦训工作室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正文:
世界上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全球财富的76%,而最贫穷的一半人只有全球财富的2%——这是巴黎经济学院下属“世界不平等实验室(World Inequality Lab)”发布的《2022年世界不平等报告》统计的财富数据。
全球大多数财富被10%的精英阶层掌控,我们普通人是另外的90%,是智力、出身、运气、资源都很有限的人。
看到这个数据,大家可能会觉得普通人实现财富逆袭简直难于登天,近几年也常听人说“我们普通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但“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凡事皆有一线生机,确实存在一条普通人财富逆袭之路。
真正的财富,究竟是什么?
首先,大家有没有想过:财富,究竟是什么?
从根源上去思考,真正的财富是无论如何印钞也不会被稀释的东西。货币可以用来购买几乎任何商品,持有货币很容易让人产生财富幻觉,但只要央行超发货币,人们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比如近期美国较高的通胀水平),甚至在极端情况下政府破产会导致货币一文不值。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各国央行发行的五颜六色的货币并非是真实的财富。
回归到价值创造的本源,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财富是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它们是全社会创造价值的基础。货币超发不仅不会稀释、反而会让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水涨船高。
财富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
摒弃掉货币幻觉后,我们会认识到,财富并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是你掌握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占全世界的相对比例。
我们把钱花出去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消费型,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被使用掉就结束,比如穿衣、吃饭、坐出租车——而你消费出去的现金,正是其他人所持有生产资料如服装工厂、农田、运输工具与生产力结合后的收益;
第二种是投机型,买入某个物品,物品本身无法带来收益,只能以高于买入的价格卖出以获利,比如比特币、某些股票交易方式、翡翠、黄金等,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时间和专业知识不足,期望在各种资产的价格波动中进行低买高卖反而是亏损之源;
第三种是买入生产资料,长期持有,每年获得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入。
世界上财富是相对的,多数人花钱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如果你坚持做第三种,你在全世界范围内持有的相对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生产资料又是什么?
举个例子,李嘉诚转战英国时,买下了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超40%的电信市场、近1/3的英国码头、超5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这些资产都是典型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说,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比如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燃料、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我总结了现代社会的生产资料,主要有这么几种:土地资产、工业资产、金融资产、能源矿藏、航运资产、电信通讯资产、电厂水厂、“互联网平台土地”、水域资产等等。
放眼全球,我们会发现这些资产都主要掌握在各国政府(国家是垄断生产资料的典型例子)和寡头们(对应了世界上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全球财富的76%)手中。
什么是生产资料型资产?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可是我们普通人很难购买并持有这些生产资料啊!
没错,接下来要引入我提出的一个概念:“生产资料型资产”,这是本文最重要的关键词。
巴菲特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说,如果要花250亿美元买入美国所有农场1%的股权,或者拥有美国所有公寓1%的股权,他会做这笔买卖。而如果要25美元买入所有比特币,他不会买。农场和公寓是有生产能力的,他们有产出、有租金,但比特币什么都没有。比特币不是有生产力的资产,它的价值取决于下一个买家愿意付给卖家多少。
巴菲特所说的美国所有农场和所有公寓的1%的股权,就是生产资料型资产:以合适价格买入后长期持有,每年都可以收获粮食收入和租金收入,产生正向现金流入。
我们来探索一下生产资料的共性:田地上种粮食可以产生粮食收入、建筑用地上盖公寓可以产生租金收入、工业资产制造工业品可以产生商品收入、金融资产可以获得利息或股利收入、油田可以开采获得原油收入、互联网平台可以产生“数字土地租金”收入——这些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后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正向现金流。
类比这个特性,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生产资料型资产”:生产资料型资产是在持有期内可以持续带来正向现金流入的资产。
查理·芒格曾说,“世界上有两种生意,第一种可以每年赚12%的收益,到年底股东可以拿走所有的利润;第二种也可以每年赚12%,但是你不得不把赚来的钱重新投资,然后管理层指着所有的厂房设备对股东们说:这就是你们的利润。我厌恶第二种生意。”
芒格所说的第一种生意的公司股票,就是极佳的生产资料型资产。
房产对自住业主不是生产资料型资产,但土地对政府而言是极佳的生产资料
再举个反例,人们自住的私有房产不是生产资料型资产,在持有期间无法通过它获得收入,反而要每年还房贷或支付房产税。每年要为该项资产净流出现金,是典型的负债型资产。如要通过它获利,你只能希望以高于购入价格卖出。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是这么说的:“劳动者通过房贷拥有私人住房,但他们的房子不会成为资本,没有收益。他们将人生所有的东西都献给了这个巨大的包袱。”
当然过去三十年中国房价的上涨大家有目共睹,看起来和上面观点相悖,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相通的:生产资料的交易价格会随着货币的不断发行而水涨船高,虽然房产对自住业主来说无法产生稳定净现金流入,不是生产资料型资产,但城市土地对政府而言是非常优质的生产资料,可以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源源不断获得地租收入(土地出让金本质上是未来数十年地租收入的单笔折现,计划要推出的房产税也是政府的地租收入),随着国内城镇化的不断推行和经济的稳步发展,商人们愿意为城市土地支付的地租费用越来越高,所以三十年来国内土地价格一直随着货币增发而上涨——房产价格中真正上涨的不是水泥砖瓦的房屋,而是城市土地。
当经济环境、人口趋势、居民消费水平、供需等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商人们通过城市土地获取的收入开始下降,继而他们愿意向政府支付的地租费用随之减少,城市土地的价格也会因此相应回落。
普通人具体要怎么做?
好了,咱们来看看,普通人具体要怎么做。
我们普通人要做的:是构建一个生产资料型的资产组合,买入并持有,同时避免买入负债型资产(避免负向现金流),也不要试图在价格波动中买卖资产获利(避免亏损)——这样每年可以获得资产组合的正向现金流收益,并通过数十年复利的强大力量来源源不断增加财富。
构建生产资料型的资产组合,普通人可选的资产有:
长期稳定盈利并每年持续现金分红的公司股票,即前文芒格所说的第一种生意(在估值较低时买入,股息率更高);国债及其他高评级、稳定付息的债券;可出租的物业(一定要能租出去,且租售比需高于10年期国债利率);其他生产资料型资产。在持有期间,每年的收益是股利分红、债券利息和租金等现金收入(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和债券是一种东西)。
为了在时代发展中不同市场环境下保持整个资产组合的稳定性,我们需要持续对组合内部的股票、债券和物业等资产进行调整,以是否具有稳定的净现金流入和收益率是否高于10年期国债作为标准进行调入和调出,使得资产组合输出稳定的结果:每年获得相对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入。这种调整有难度和技术含量,而且有可能在操作中偏离初心,需要我们稳住自己的内心,持续学习、实践和纠错。
总结: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
我们要做的:
一是减少非必要消费;
二是持续将现金买入并持有生产资料型资产组合,并剔除不再能产生稳定净现金流入的资产;
我们要避免的:
一是买入负债型资产,它们产生的负向现金流会逐渐掏空自己;
二是在各种资产交易价格的涨跌中沉浮,普通人专业度和时间不足,只要交易价格有起伏,在人性弱点的干扰下结果大概率是亏损;
三是掉入针对普通人期望暴富的陷阱,比如高息骗局如P2P、非正规期货外汇交易平台、博彩等等。
不在资产价格波动中亏损,年复一年获得正向现金流收益,叠加数十年复利的力量——这才是普通人通过投资积累财富的康庄大道。
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对普通人有希望。
最后几点建议,与诸君共勉:
1.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历经时间检验的好书,提高认知的深度和宽度。尤其推荐历史书,太阳底下没什么新鲜事。多看书也有现实的好处:帮你避开多数投资和人生中的陷阱,以唯物史观来理解当下发生的事等等。
2.养成花钱之前三思的习惯:任何一笔钱花出去之前先问问自己,这是三种花钱方式中的哪一种?如果是消费型,是必需品吗?不买行不行?
3.利用一万小时定律,掌握一技之长:通过学习和实践把自己变成生产资料型资产,每月以一技之长赚取现金流入。一万小时,每天三小时需要九年多时间,建议从看遍自己工作领域的书籍入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4.保持身体健康,戒掉烟酒等不良习惯。身体是最大的本钱,如果健康出了大问题,通往财富的路就缺少了基石;另外重病开销大,因病返贫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保持健康确实就是在保护自己最大的财富。
每天进步一点点,不要急,不要怠,慢慢来,比较快。
-END-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