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琥珀形成的四个条件:树脂滴落、漫长的时间、地壳变化、地理环境温度。琥珀被埋藏的时间要够,埋藏时间低于2500万年的树脂、树胶则无法完全石化,不能形成琥珀化石头。
提到琥珀,可能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包裹着奇异虫子的黄黄的 “东西” 。形成对琥珀的这种形象认识,最早可能源于我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上接触到的一篇课文《琥珀》。它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一篇面对儿童的琥珀知识科普性文章。
印象中,琥珀是这样形成的
在小学语文教材《琥珀》这篇课文里,关于琥珀的形成的故事是这样的
热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整个大地,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阳光下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一只小苍蝇停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上,然而它并没有察觉到,一只蜘蛛正向它慢慢逼近,准备把它当成美味,饱餐一顿。正当蜘蛛快要扑向苍蝇的那一刻,松树上忽然落下一大滴松脂将苍蝇和蜘蛛同时包裹住,两只小虫在那黄色粘稠的液体里挣扎了一会,后来,逐渐丧失了所有力气不动了。而后松脂继续不断滴落下来,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层层包裹在了里头。过了几千年,那些松脂球变成了化石。澎湃的波涛将海里的泥沙卷到了岸边,同时也将那带有两只虫子的松脂化石(琥珀)带到了岸边。最终一个渔夫带着小孩在海边发现了这个经过千万年洗礼而形成的琥珀,他们发现琥珀里面的蜘蛛和小苍蝇竟然还栩栩如生。
原文当中有偏颇之处,也引发了不少人的质疑,比如对琥珀形成的时间描述 “约莫算来,总有一万年了”,实际上,琥珀的形成年代远不止一万年这么久……
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形成琥珀
首先,在清楚琥珀是怎样形成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 “琥珀” 这个概念。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的松柏科或豆科植物的树脂,经过千万年的地质变化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有机化石。
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几千万年至 1 亿年以前,古老的原始森林中一片生机盎然,微风轻拂,阳光炙热,松柏科和豆科植物的树干断裂损伤处不断分泌出金黄色的树脂,树脂慢慢汇集、滴落。
地质变化 - 深埋地下
随着地壳的运动,原始森林逐渐变成海洋或者湖泊没入水下,树脂随着树木一起被泥土等沉积物埋入地下深处。经过几千万年的地质变化,不断受到来自地层热力和压力的作用,树木变成了煤炭,泥沙化为了岩石,而深埋在其中的树则石化形成了琥珀。
适宜的环境
除此之外,琥珀的形成还需要有适宜的环境。比如:埋藏琥珀的环境要长期稳定,如果经常爆发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就算已经成型的琥珀也难逃被毁坏的命运;温度和湿度方面也有要求,树脂树胶等在被埋藏到地下后,温度过高会融化,太干燥会开裂,裸露在地表的树脂基本会被风化的无影无踪。